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

流感與身高有什麼關係?


傳染病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,不只是奪走人命而已。疫情過後,傳染病甚至可在整個世代的身上烙印一輩子的痕跡,留下長久的影響。1918-1920 年,臺灣受到流感大流行的波及。這波疫情至少對臺灣社會造成三個方面的衝擊。最顯而易見的衝擊,是四萬多人在疫情期間被奪走生命 (見:流感大流行在臺灣)。另一個不易被發現的衝擊,是許多人沒有被生出來。據統計,在疫情期間受孕的人數,比正常水準短少 15-20%。流感的第三個衝擊,是讓疫情期間在娘胎裡的人,出生後一輩子都矮人一截。

上圖顯示臺北州本島男中學生的平均身高。顯而易見地,1919 年出生的世代無論在那個年齡都比其他世代矮了 2-3 公分。這個世代發生了什麼事?沒錯,當 1918 年 11-12 月發生第一次流感疫情時,他們正在媽媽的肚子裡。說也奇怪,1920 年 1-2 月的第二次流感疫情,就沒有留下同樣的影響。或許第二次疫情時孕婦身體對於流感病毒已不陌生,所以沒有留下影響。也或許 1919 年出生世代的矮人一截純粹是時間上的巧合。這仍有待進一步的檢驗。

身高反映人類成長階段的營養與健康狀態,而營養狀態與經濟福利有關。因此,許多經濟史學者利用身高的變化來研究經濟成長。例如,魏凱立發現日本統治後出生的臺灣人身高開始增加,故推論臺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始於日本時代初期。他的研究也發現,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出生的世代裡,南部人明顯長得比北部人矮。他不知原因為何。不過,如果我們看過當時的死亡率分布,就不難解釋這個現象了。顯而易見地,南部的死亡率遠高於北部。這是因為南部的傳染病比較猖獗。傳染病對於成長階段的孩童健康是一大威脅。容易生病的孩童長大後,當然長得比較矮了。

回到 1918 年的流感大流行。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的 Douglas Almond 分析 1918 年流感時受孕的胎兒,相較於流感之前與之後受孕的胎兒,成年後的各項健康指標是否明顯較差?他的研究結果證實:1919 年上半年出生者,教育程度較差、身體殘缺的比例較高、平均所得較差、社經地位也較低。健康方面,流感期間受孕出生者,日後在整體健康、聽力問題、說話能力、舉取物件、行走困難、糖尿病、中風這七項上,都系統性地表現較差。

由此可見,我們看待傳染病不能只著重於疫情期間的死亡人數。傳染病可能在社會中留下更長久的烙印,絕不能輕忽。


相關閱讀:
魏凱立 (2000) 身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,1854-1910。經濟論文叢刊,28(1): 25-42。
Almond, Douglas (2006) "Is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Over? Long-Term Effects of Influenza Exposure in the Post-1940 U.S. Population",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, 114(4):672-712.
賴建誠:身高與環境1918 年流行感冒的深遠影響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